農工學院研19
趙曉琪
早在60年前,毛主席就曾說:“農業的基本出路在于農業機械化”,70年代末,實現農業機械化的浪潮達到了巔峰,各地農機部門在黃金地段建起了高樓,政府劃撥了大片土地作為培訓基地。那時,非常時髦的一幅畫是女拖拉機手駕駛著輪式拖拉機耕耘在遼闊的田野上,當時最令人羨慕的工作是農機;如今,更是強調要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智能化落在了我們的肩上。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與農業機械結下不解之緣。2019年有幸進入江蘇大學讀研,并選擇了農業機械這個專業。在此之后對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有了更深的認識,也更加清楚的認識到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與推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我國政府近年來逐漸加強對農業機械裝備的重視程度,運用世界范圍7%的耕地面積,養活世界22%的人口數量。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中,由于各地資源、環境以及政策的差異性,導致其發展的并不均衡。而且,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總體發展水平偏低,2018年,我國的大中型拖拉機的數量達到200萬臺左右,耕地機械化水平達到70%左右,通過農業科技,提升糧食增產的貢獻率約為40%左右??梢蕴嵘喔壤寐?0%左右。在農業技術貢獻率方面,約為18.0%左右,低于種子、水利和化肥的貢獻率。我國大中型的拖拉機數量達到200萬臺以上,但是總體機械作業率僅僅達到70%左右, 與發達國家相比,依然存在較大的差距。其多為燃油價格上漲以及生產成本提升等因素所致。在管理方面,90%左右的農業機械屬于農民自有,難以實現有效的管理,另外,高科技化農業機械化設備價格較高,儼然無法被農民所接受,進一步限制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步伐??傮w農業機械化水平與發達國家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追趕并超越發達過家的水平,這必然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的農機人,為農業機械化的推進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
“農”字寫來只有寥寥幾筆,踐行起來卻要付出薪火相傳的艱辛。心系“三農”,是江蘇大學的本色。20世紀60年代,江蘇大學前身——鎮江農業機械學院拔地而起,走出了全國第一批農機本科、碩士和第一位農機博士,為34個國家培養了一大批高級農機管理與技術專家。而今,我在江蘇大學農業工程學院的研究生生活已經一年之久,對各類農業機械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上選擇了自己的課題,使得自己與農機的聯系變得更加緊密。并且深刻的感覺到自己參與到了農機的發展中,用自己的綿薄之力推進相關課題的發展,感受到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