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工程學院
研1901張文程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農業機械化”。五年前的暑假,在電腦面前填報高考志愿的我,完全沒想到這句話今后會成為我腦海中最難以忘懷的一句話。2015年9月,抱著對大學生活的期待,我成為了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的一名學生。從對農機的完全陌生到在心中種下農機夢,四年時間,從一個懵懂的新生到一個心系農機的畢業生。畢業前夕,收到了江蘇大學的研究生錄取通知書,這所承載著中國農機發展的高校,是我想要去進一步實現農機夢的殿堂。
從鎮江農機學院到江蘇工學院、江蘇理工大學,再到如今的江蘇大學。這所農機殿堂走出了一批批優秀的中國農機行業的先驅。從培養全國第一批農機本科、碩士和第一位農機博士到如今豐富的學科教學,沒有忘記的是為中國農機發展做貢獻的初衷。
農業在我國的地位舉足輕重,作為農業大國,在上世紀建國之初卻因為要大力發展工業而疏忽了農業機械的發展。我國雖然有足夠的人口數量,但隨著共產黨帶領著我國人民一步步邁向新時代,人民的生活質量得到巨大提升,從事農業的人數越來越少。從上世紀進口國外的整地機械、播種機械、收獲機械等,到現在自主研發適應我國農情的各類農業機械,其中的投入不可估量。從無到有,從模仿到自主研發,再到如今的智能農業、精準農業,江蘇大學貢獻了自己最堅實的力量。水稻作為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從育苗、插秧再到收獲,由一開始的人力與畜力到引進國外先進農機,都直接說明著我國農業發展的落后。盡管有著極其悠久的種植歷史,有著豐富且智慧的種植經驗,但這一切在農業機械面前卻著實失色。例如上世紀從日本引進價格昂貴的久保田水稻插秧機,在當時并不能完全適用于我國的水稻種植模式,連簡單的一個零部件都需要從原產地進口,甚至琢磨不清其中的工作原理。制造水平的落后和專業知識的匱乏導致當時的農機先輩們無法制造出優良的國產農機。
盡管處于如此落后的社會環境與科研環境,但這些在中國農機人的面前似乎都不是什么無法逾越的鴻溝。毛主席的一句“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為中國農業指明了方向,給中國農機人以無比的信心與力量。難的不是從1到100的增長,而是從0到1的創造性突破。盡管在當時全國大力發展的工業的環境下,我國農機的研發與制造也在縫隙之中茁壯成長。一代又一代的先驅們為農機的大環境付出畢生心血,在人們紛紛走出農村的時候,是他們在酷暑之下進行這田間試驗,是他們在寒冬之時一遍遍設計校準著每一臺承載著中國農機強興夢的“鐵血之士”。就是這樣一步一個腳印,讓來自中國制造的農機在中華大地上彰顯著大國毅力。
如今,作為江蘇大學農業工程學院的一名研究生,在學院、學校濃厚的農機教育環境之下,更加堅定了心中那個熱血的農機夢。從糧食作物到經濟作物;從大田里的玉米小麥到溫室中的番茄黃瓜;從播種機械到收獲機械;從傳統農業到智慧農業,傾注著的是中國農機人大量的心血。國家強大需要有高精尖產業的創新突破,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更需要有良好的農業發展作為堅實后盾。當農村里的人員外遷至更大的城市中去的時候,為中國農機的發展奉獻自己的農機人便成了“最美的逆行者”。
我慶幸著在五年前的那個酷夏,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成為了我填報的專業志愿;我慶幸著兩年前的那個涼秋,江蘇大學成為了我心中的目標院校;我慶幸著如今的每個朝暮,心中那團農機夢的火焰只增不減?!安W、求是、明德”,江蘇大學的校訓砥礪著我不斷地前行,農業工程學院強大的師資力量與教學資源為我撐起了一片更廣闊的天空。如今的農機發展環境較上世紀的伊始已經有了質的飛躍,而精神的傳承更是其中最具意義的瑰寶。從懵懂的往日到懷揣農機夢的今時,卻也別有一番“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奇妙相遇?!稗r業的根本出路在于農業機械化”,而今,這條路我們正在越走越寬,越走越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