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工學院研19
劉曉霞
我出生在農村,成長在農村,小時候家里沒有玉米收獲機械,每到玉米收獲的季節,我們一家人都要武裝起來去玉米地里掰玉米,一家人一下午也只能收獲一塊地的玉米,還非常累,那時候我就想如果有什么機械可以不用我下地掰玉米就好了。隨著農業機械不斷發展,在我高中的時候我們村里有了專用于玉米收獲的農業機械,那時候,我就下定決心要學習農業機械,發明農民所需要的農業機械。
農機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農機人的初心就是為涉農人員減輕勞動強度,使命就是推進農業現代化。60年前毛主席說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60年來我們農機人砥礪奮進、銳意進取、凝心聚力推動農機化事業大踏步邁進,農機裝備從無到有、從有到多、從多到精,主要農作物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刀耕火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種植模式一去不復返,新型職業農民、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雨后春筍般涌出,物聯網技術、無人自動駕駛技術和大數據的應用使得更多智能農機裝備服務于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各個領域,新型職業農民成了體面的職業、受尊重的對象。
聒噪的蟬鳴只為迎來涼爽的秋季,在2015年的9月,我來到江蘇大學學習農業機械。本科階段我所學習的專業是農業機械專業,通過四年的學習,我更加了解農業機械,也更加堅定了我從事農業機械研究的信心,回想老一輩人面向黃土背朝天的辛苦勞作,只為有一口糧食,出身農村的我更加懂得農民的不易,我們要做的是解放農民的雙手,讓農業生產過程成為一個智能化、機械化的過程,我們要做的農業機械不再是田間地頭半人工的機械,而是完全可以互聯網控制的農業機械。我所能想到的未來的農業機械是只需要坐在電腦前控制的農業機械,它可以無人駕駛自主完成精準識別播種、靶向施藥施肥、作物收獲等重要農業生產過程。
本科階段的一次暑期實踐,我有幸接觸采訪學院退休的陳翠英教授,大學開學第一周有請過陳老師給我們介紹過農業機械研究,那時陳老師告訴我們既然來到了這個專業就是緣分,我們可以先了解這個專業,再決定自己是不是要從事這個方面。而這次采訪陳老師更多的是給我講述了他們學生時代經歷的一些事情,她學生時期為了解決旋耕刀耕深較淺、漏耕嚴重的問題,去了農村跟農民住在一起,每天起早貪黑工作研究,通過實踐觀察了解旋耕刀的工作特點,研究旋耕刀耕作過后土壤、土塊的特點,其實當時沒有仿真軟件,機構改進依靠一次次的實際實驗,陳老師每天都跟在旋耕機后邊,仔細研究旋耕機耕作過的地方,尋找特點。每次新的刀片加工出來之后,陳老師都會迫不及待地看看耕作以后的效果,如果效果不滿意就尋找問題,再次修改結構直到最終效果達到預期為止。功夫不負有心人,旋耕刀的結構最終優化成功了。陳老師不忘學農初心,為改進旋耕刀結構,深入實踐,用實踐驗證理論猜想,為農業機械化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大學畢業,我選擇繼續深造,為我國農業機械化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我的導師李耀明教授,是我最好的榜樣。他一年四季中有三個季節基本都忙碌在田間地頭,因為致力于研究收獲機械,哪里到了收獲季節就去哪里,哪里作物成熟了就去哪里。收獲季節常常是炎熱的季節,無論天氣有多熱,到了地頭他總是第一個下地,下了地,他又總愛和一線農機操作手嘮嘮嗑,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了解到農田里最需要什么樣的機械,才能知道該在哪些方面進行創新改進。我從李老師身上學到的不僅是認真嚴謹的科研態度,還有的是堅守農機人的初心和使命,為農業機械的現代化、智能化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
進入研究生階段學習一年的我,眼里所見的是老師們在田間地頭忙碌的身影,在實驗室、辦公室里挑燈夜戰的身影,是工作室的師兄師姐們醉心科研,將滿腹的才華、滿腔的熱血傾注到農業科研的事業中?,F在我能做的就是潛心科研,不斷學習專業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盡可能多的的投身到實踐中,用實踐來檢驗自己設計的合理性。此外,經常與師兄師姐交流科研心得,學習更多解決問題的辦法,提高思考問題的全面性。這個階段導師對我的影響是最大的,我從導師身上學到的不僅是認真嚴謹的科研態度,還有的是堅守農機人的初心和使命,為農業機械的現代化、智能化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
作為一名研究生,現階段我要做的就是潛心科研,不斷學習,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盡可能多的的投身到實踐中,用實踐來檢驗自己設計的合理性。此外,經常與師兄師姐交流科研心得,學習更多解決問題的辦法,提高思考問題的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