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大學農業工程學院研1802
胡志遠
2020年是充滿坎坷的一年,同時也充滿挑戰和機遇的一年,這一年世界風云變幻,往日涌動在一片繁榮后的暗流爭相浮出水面。世界上很多國家、地區的人們在涌動的潮流中掙扎、沉浮。洶涌的風浪可能會掀翻大船、淹沒島嶼,吞噬生命,卻永遠無法顛覆大海。中國,則是一片浩瀚汪洋。如果可以,我想成為終將匯入大海的河流,生之所向,奔騰不息。
一顆種子的故事
我是一個農村姑娘,從我開始上學,父親就告訴我,農村的孩子唯一躍出農門的機會——就是讀書,考上大學。在他的認知里,干農活很苦、很累,是沒本事的人才會做的事,有本事的人,應該在辦公室,吹空調。
父親的話在我心里埋下了一個種子,我覺得他說的很對,因為拔秧苗、插秧很累,田里的螞蝗更是嚇人。收稻的時候大人小孩都得下地,小孩不能揮刀收割就幫著撿稻穗,一天忙下來,太陽曬得胳膊、臉上通紅,又疼又癢,一兩天后手臂就會變成黑色,有的還會蛻皮。小時候我很喜歡金黃色的麥浪,喜歡雨后田野泥土混著青草的芬芳,但仍舊想著要好好讀書,這樣我才能不過這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
金黃的九月我帶著父母的期許考上了大學,鹽城工學院。我的專業是機械設計,這是父親選的。從那一刻起我未來的生活藍圖好像已經慢慢展開,那幅畫卷里出現的應該是辦公室、電腦和空調。大二的時候,被同學推薦加入了環保電動微型旋耕機團隊,與傳統的旋耕機油箱普遍存在漏油現象,汽油和柴油滲入土壤會破壞土壤結構,影響土壤的通透性,從而損害作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綠色農產品的安全食用質量,不能夠滿足人們對農產品日益提升的品質新要求相比。我們提出用鋰電池+直流電機的驅動模式,改變原有汽油和柴油驅動,以減少環境污染,提高能源使用率。我那時還跟父親提過,父親笑著說要是好用就運回來給你大伯他們使使。這次比賽我們團隊獲得了挑戰杯全國一等獎。付出得到了肯定,在比賽過程中,我對我國農業機械的現狀有了新的了解,是不是要在這個行業有更進一步的發展?我問了我自己。正真讓我喜悅的,不是榮譽和贊美,而是父親的那句話。也許我的努力在未來的某一天能被稱之為“有用的”,能為家鄉帶來點變化。
農機的未來很光明
研究生期間,我進入了江蘇農業工程專業。剛入學我就有了這樣的困擾——未來是否還會從事與這個行業相關的工作?這個行業的出路在哪里?“農”字在中國傳統五千年人文環境、文化的影響中被稱為“種田”,難道畢業后真的回家“種田”?
但是學校濃厚的農機學習氛圍和師生踏實、肯干的情懷,讓我逐漸意識到自己一開始觀念的錯誤。江蘇大學一直致力于促進中國農機事業的發展,作為國內最早設立農機專業、最早系統開展農機教育的高校,江蘇大學以強農興農為己任,為國家培養了許多高質量、高水平的農機人才。不斷促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的發展,江大人一直在路上。
曾有幸采訪,全國著名的農機專家王光亮教授以及學校農業工程學科帶頭人毛罕平教授,在他們身上我能感受到他們對農機事業的熱愛,實干、自強、奉獻、創新, “責任”是他們不斷前行的動力。作為全國著名的農機專家,王光亮教授認為改革開放四十多年讓他感受最深的就是農機行業的迅速發展。在79年以前,以人均耕地為前提的承包責任制形成了超小規模的土地經營農戶,一家“一畝三分地” 大中型農業機械一時失去了用武之地;江蘇南北農業機械發展程度不一,北方更易實現農業機械化。旱地的問題解決了,再去解決最困難的水稻地的問題。農民的問題解決了,農業機械發展的勢頭好,搞農機的人看到這情景心里也很高興。農業機械仍然在發展,農機的未來很光明。王光亮教授認為,我們在一個好的年代,一個幸福的年代。
作為農業工程學科的帶頭人,從事專業30多年,“責任”是毛罕平教授不斷前行的動力。毛罕平教授認為學生對這個行業存在誤解。在國外沒有農工意識,也沒有電氣工程師比農業工程師高等這樣的概念。許多發達國家農業工程師在十大職業前列,就業前景、薪資都非常好。在國內,中國制造2025以及國務院42號文件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等,促使中國農機行業進入了第二個黃金發展期。能否立足于這個行業的關鍵在于你能不能全身心投入到這個行業,農機的未來一片光明,農機人即將迎來新的機遇。
教授的話給我心里打了一針強心劑。能否立足于這個行業的關鍵在于你能不能全身心投入到這個行業,農機的未來一片光明,農機人即將迎來新的機遇。也許一顆種子開出怎樣的花,不是靠先天的品種,而是看后期自己對哪種養分的汲取。
墾荒精神的感召
去年8月有幸參加“情系北大荒,建功新時代”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在黑龍江省蘿北縣共青農場,我看到了中國農機的發展史,從馬拉牛耕的開荒第一犁,到沈陽東風28型拖拉機,從凱斯535大馬力拖拉機到飛機航化作業,短短42年時間,墾區的農業機械化程度已經達到98%以上。一望無際的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示范場,先進的農業機械設備,從無到有,有簡到全,無不體現出中國農機事業的迅速發展與飛躍進步。墾荒老人杜俊起爺爺的故事更讓我深受感動?!盎仡櫘斈?,我無悔?!?2歲的天津青年志愿墾荒隊副隊長杜俊起老先生回憶起他的墾荒歲月,動情、堅定。
杜俊起爺爺在1955年積極響應團中央的號召,帶著家人的殷切希望,懷揣著“報效祖國”的夢想,毅然來到北大荒開始艱苦卓絕的墾荒創業。沒有工資、不計算工齡,吃窩窩頭、喝蘿卜湯、住茅草屋,艱苦的環境并沒有把老一輩墾荒隊員嚇退,他們憑借著青年人的滿腔熱情和執著的信念克服了千難萬險,讓北大荒有了“雞鳴、狗叫、孩子哭”。
“盡管我的生命已進入了倒計時,但我要在有限的生命里,把墾荒精神傳承給下一代。我依然要做一名戰士,勇往直前?!鲍I了青春獻終生,獻完終生獻子孫,墾荒英雄們跋山涉水、勇往直前,他們已把生命融入了這片荒原,用青春和智慧征服了這片桀驁不馴的黑土地,實現了從北大荒到北大倉的歷史性巨變。
耳畔由響起杜俊起爺爺深情唱著的《青年墾荒隊隊歌》:“告別了母親,背起行裝,踏上征途,遠離故鄉。穿過那無邊的田野,越過那重重山崗,高舉著墾荒的旗幟,奔向遙遠的邊疆……”這不正也是我們所要追求的,感受祖國的號召,投身到最需要我們的地方,用我們所學,用我們的青春,參與到社會主義建設當中。
榜樣的力量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一定要用自己的知識讓農民過上富裕生活的趙亞夫同志,用他的行動表達他對土地的熱愛。在我們身邊也有這樣奔波在田間地頭的科研人——徐立章老師。傾情農機,把論文寫在產品和大地上,他立志研究推廣農機化技術,為學科的發展和國家農業現代化的實現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徐老師從小在農村長大,深知農民低效勞動的辛苦與不易。他一直把如何提升農作物收獲作業效率作為我追求的目標,希望盡快研發出高效科學的收獲農機來回報生之養之的鄉村父老。
“把論文寫在產品和大地上”是徐立章老師的人生格言,也是他的行動指南。多年來祖國大江南北的田間地頭留下了他和團隊成員無數的腳印,田里的大地作物也見證了他們的孜孜耕耘和付出。七月的黑龍江,燥熱難忍,徐立章與科研團隊一起深入高產農場進行實地試驗。一行20多人,從火車到汽車,輾轉了數十個小時后才到了離中俄邊境不遠的目的地。為了不錯過中午陽光正好的時段,徐立章老師主動帶頭投身到田間試驗中,各團隊成員即刻在田間忙活開來,直到下午3、4點,他們顆粒未進。但是,偏遠的農場人煙稀少,經過幾番聯系,才由農場工作人員驅車近3小時送來了饅頭??粗矍皝碜源髮W的20多位農機師生,農場工作人員不禁感嘆“原來你們做農機研究比我們農民還苦還拼”。每每有人談及這段經歷,徐立章老師卻總覺得沒什么,在他看來,這種工作已是常態,也是農機人的本分。感謝身邊有這樣,孜孜耕耘、無私奉獻的老師,讓我深深感受到了榜樣的力量,前行的力量。
無論是杜俊起爺爺,趙亞夫同志還是徐立章老師,他們都選擇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中,選擇不斷推進農業發展,那么我們呢?我不禁問自己,如果一年前,兩年前、三年前、甚至我還是一個初中、高中生的時候。我會選擇報考農機專業么?在未來我會選擇投身這個行業的建設中么?此時此刻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我相信,農機的未來很光明。
新時代的農民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疫情面前深切感受到了“一切為了人民的”這句話的力量,這一年我經歷了最漫長的寒假,也更加珍惜陪在家人身邊的時光。有一天跟我爸聊天,聊到家里外包的地,聊到大伯家的葡萄種植園,龍蝦塘,他突然跟我說,“其實現在種田也挺好的?!蔽矣X得父親說的對。
現今改革開放深入發展,農村的經濟有了質的飛躍。新時代的新農民,他們是懂科技、會運用,有頭腦、善經營,具有一定科學文化素質、掌握了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的新型職業農民,正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先導力量,同時也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鄉村振興的希望所在。他們不再是“背朝黃土面朝天”的代名詞,隨著農業機械化、智能化進程的加快,新一代“農民”誕生,衛星大數據服務農業,人工智能選種和檢測,當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中國人捧牢了“自己的飯碗”。
時代在召喚我們
作為90后,我們已長大。我們的成長依賴于中國教育的不斷發展,以中國農民的哺育為堅強后盾。感謝祖國的支持,感恩偉大農民的奉獻。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以國家的強大為助推劑,相信我們將會成為更強的一代人,會讓中國成為世界矚目的東方明珠。
如今中國正處于百年難遇的發展時期,在這命運的交匯點上,中國有能力、也有資本,與世界共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農機人,我們要弘揚自強厚德、實干求真的江大精神,秉承責任擔當,創新求真,實干奉獻的農機精神。要有 “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边@就是青春的力量,時代賦予了青年責任,青年就應該用自己的熱情和力量,結合時代去謀劃自己的人生,感想敢做敢拼,才能創造自己的人生,成為國家的希望。
何冰老師的獻給新一代的演講《后浪》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心里有火,眼里有光,奔涌吧,后浪!”以吾輩青春,護錦繡中華。用信念、夢想、奮斗和奉獻造就人生光輝,共譜祖國未來。愿我們開出的花,可以為祖國增添一抹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