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工程學院研1901
陳天
“農”是什么呢,說到“農”這個字,相信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都是農村,農民,而提到農村與農民,就必然會聯想到禾田稻谷,想到貧窮與落后,想到交通不發達的村落,想到質樸的勞動人民……然而時代在變化,變得實在是太快了,我是農村里出來的,卻都快忘了干農活的感覺。印象中十幾年前,我們這一輩的青年還是孩子的時候,還會在并不平坦的小路上追逐打鬧,農忙收獲莊稼時還會去田里幫幫忙。哪怕沒有什么力氣,也可以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遞上一杯晾涼了的開水。那時候似乎天總是藍藍的,幾朵白云懶懶地飄在空中蕩啊蕩,大人們在田間揮汗如雨,小孩子們在旁邊拔草捉蟲,滿地亂跑。大人們操心著收成,小孩子只關心野果子好不好吃,日子過得悠閑而又快樂。
小時候的印象里,“農”就是身邊許許多多人都重視的東西,那時候,農業叫做種地,是個力氣活。時隔多年,到了現在,“農”依然是我身邊許許多多人都重視的東西,不同的是,現在我們身邊的人都在用科技來詮釋農這個字,它成了技術活。以前說沒有本事就去種地,現在我們學以致用,靠本事去種地,把種地變成了高水平的工作,農民這個職業,也慢慢變得讓人驕傲與自豪。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從男耕女織的舊時代到新中國的成立,尤其是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以僅占世界7.7%的的耕地面積養活了占全世界近20%的人口,這一成績舉世矚目。當然這一成績主要是誰做出來的答卷,我們大家都心知肚明,他就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當代神農、稻田守望者、魔稻祖師等等稱號,都表達了我們對袁老先生深切的愛與敬佩。他堅持在農業科研的第一線辛勤耕耘,至今獲得的榮譽不計其數,不過他說,“榮譽是對我們成績的肯定,但我們不能躺在功勞簿上,還得繼續干活啊……”。也因此,90歲高齡的他戲稱自己是“90后”,他說:“退休對我而言是不存在的,退休之后沒事做反而會有失落感?!?在中國,還有一群像袁隆平一樣的“80后90后”科學家。耄耋之年,他們仍奮戰工作一線。正是因為他們一生不肯停下的付出,才有了今日昂首世界的中國。
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粒粒皆辛苦”,到如今從播種到豐收都能聽到的機器轟鳴聲,科研工作者們在工作室里的絞盡腦汁,一次次反復測算修改到最終應用,終于換來了農業工作者們臉上的笑容。實驗室,是夢想開花的起航地;田間地頭,才是學農人應當堅守的陣地。把科技作品帶到農田里去,是我們許許多多老師和同學們一直以來的心愿。農業工程學院的農機大院里停著很多先進的現代化農用機械,都是我們學院的老師和學生歷年來的研究成果。研究生三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基本上只夠每位同學完成自己的一件作品。無論是無人駕駛的小車還是無人噴藥的小飛機,其背后的設計制作和程序研究都需要每位同學夜以繼日地努力,能夠被應用,就成了一件十分讓人自豪的事情。我的同學們,有的為了實驗材料四處奔波,有的為了一個程序公式熬夜學習。工作室里,不分春秋,不分寒暑,為了科研,大家都十分能拼。在試驗田里應用我們的農業科研作品,看著我們的科研成果散落在祖國大地上開花結果,這會讓我們無比自豪和興奮。在一代又一代農業科研人員的努力下,我國的農業發展從傳統到現代,從人力為主到機械化作業,從粗放式栽培到精準化管理,從吃飽到吃好,一切的努力都有了回報。
還記得小的時候,語文課上寫作文,想象十年后,二十年后的我們是什么樣子,當時的我說以后要當科學家,但是當時,如果真要問我什么是科學家呢?好像并不清楚。而到了現在,知道的越多,了解的越多,就越來越不敢說,要當科學家了,這件事情比想象中難了不止一點點。但是,還是要盡我們最大的所能,做好我們能夠做的每一件事情。為了國家的繁榮富強,我們新時代的農業科研人,應當抓住時代的機遇,努力開拓新的領域,創造新的成就,為我們國家的農業出一份自己的力。在我有能力的時候,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我能夠奉獻我的青春,與眾多有志之士共同鑄成國家輝煌的明天,這是多么有意義的事情啊。
回首新中國成立的70年,中國農機化事業經歷了一個充滿艱辛和曲折,同時又充滿激情和自豪的發展歷程;如今,農機化事業正帶著廣大農機人的豪情,迎來新的發展階段。為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和落實“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重要指示,我們必將不忘初心,為推動我國農機化事業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而不懈奮斗,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未來而不懈奮斗,期待著更多有同樣理想和抱負的同學和我們一起,為祖國的繁榮昌盛添磚加瓦!